带着方便面10天赶出527套房--南窖乡临时安置房今起入住(北京晚报)

  • 时间:2012-08-08

  今天上午,南窖乡的临时安置房开始迎来入住的居民,370间房将容纳约160户居民,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住地。记者从北京建工集团了解到,此次承担的房山区7个乡镇、1440间临时安置房已全部通过验收,正陆续迎来“新主人”。

 

没日没夜干了5天

  南窖乡的临时安置房,可谓是从深山荒地上建起来的。北京建工六建房山区安置房建设项目总指挥杨志欣清楚地记得,第一次到达南窖乡现场时,沿途不少公路已被暴雨冲毁了一半,盖房子的地儿原本是河滩地,从公路到地基就有近10米高的斜坡。

  “深山道路条件较差,物资运输难,短时间内没法从外面运送大量的级配石填埋垫高,所以我们就地取材,从两边已经被堵塞的河道里  取鹅暖石和级配石。”杨志欣告诉记者,光疏河道、填埋级配石,工人们就没日没夜地干了5天。

不同于闫村镇的过冬安置房,临时安置房只是为受灾群众提供3到5个月的短期周转,以便修缮被暴雨破坏的房屋。不过,这并不表示临时安置房功能差。

  记者从设计图上看到,虽然是临时安置房,但老百姓吃饭、洗澡的问题全都不落地考虑了进去。根据地形不规则排布的特点,南窖乡的370间临时安置房,很有条理地建成了43排,最少的一排5间房,最多的一排12间房,就像一个“小社区”。每两排共享一个公共厨房,共33间厨房,每间10个灶台,保证每家都有一个灶台、洗菜盆和墩布池。社区里还有一个公共浴室,两个公共卫生间,上下水、电缆等“小市政”也都一应俱全。

  “为了33间公共厨房,我们做了3条、共350米长的市政管线,比做一个大公共厨房的工作量多了不少。但这样群众们住着舒服,生活更方便。”杨志欣告诉记者,7位中层管理人员、近100名工人目前仍坚守在南窖乡的一线,随时为住户提供后期维保。

 

带着方便面上工地

  8月5日,从南窖乡临时安置房的现场回到市区后,杨志欣先去理发店理了个头发,并在那里睡了10天来第一次踏实觉。“把分内事做完,让受灾群众能准时入住,我就很开心了。”

  7月26日晚上,刚从堤坝抢修上干了两天的杨志欣,接到紧急会议通知,要求他带领六建公司的工人,10天时间内在南窖乡和河北镇,建出527套临时安置房,保证受灾群众8月6日便能入住。

  “虽然领导没说,但当时我就知道,肯定得在山里坚守,开碰头会时我也告诉员工,让大家带上必备的生活用品。”从一开始,他和工人们就抱着坚守的决心。

  当天晚上,杨志欣连夜准备了被子、方便面、换洗衣服、火腿肠、充电器和药品,打着大包就上了南窖。“那儿没有住的地儿,我们就和旁边一个没有开张的饭店商量,把行军床支在饭店的大厅里,百来号工人就那么住了10天。”

 

给工人算账打气

  工人们白天黑夜地干了3天,才用级配石填出30%的面儿,这让大家心里直犯嘀咕,害怕完不成任务。

  “其实,我心里也有点打鼓,但还是坚定地告诉大家,5日肯定能把房子盖完。”

  杨志欣的这份坚定,来自于他对河北镇157间安置房的建设经验。“我自己算了笔账,30间安置房,30个工人用16个小时搭完了主体,3个小时吊顶,后期水、电等市政做了2天半。所以,只要我们2日早晨能打完全部地基,5日就绝对没问题。”

  当他把这笔账细细算给大伙儿后,紧张的表情瞬间就放松了。

  为了加快工作效率,杨志欣还自己做了份任务表,把750个工人分成一个个小组,每组以半小时计算,制定工作进度。“比如,我有专门的运料组,要求小工把材料放在技工拿起来就能干的地方;还有专门的吊顶组,‘包干到人’。”

 

完工后一屁股坐地上

  “在房山的十天,每天晚上1点后,我就强迫自己去休息,睡四五个小时,这样白天才能站得稳,头脑清晰地指挥施工。”

  但是,就这5个小时,他也很少能睡得踏实。物资供应不上了,工人们来找他;借调来的劳务队嫌苦不愿意干了,他得立即爬起来重新协调;混凝土大泵车有一台坏了,他得尽快调来另一辆泵车……

  别看这么白天黑夜地连轴转,他和工人们却一点不觉得疲乏,反而很兴奋。“所以,人的意志力也是一门科学。5日下午1点南窖乡380间房验收完了后,大伙儿全都一屁股坐到了地上,彻底松了口气,才感觉到身体的疲乏。”(记者赵莹莹)

北京建工六建集团责任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©2023 备案号:京ICP备13034117号